双鸭山探索生态总长新模式

筑牢北方生态屏障">

搜 索

双鸭山探索生态总长新模式

筑牢北方生态屏障

来源:营商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4-09-19 10:08  

双鸭山探索生态总长新模式

筑牢北方生态屏障

一、建立“一套班底”,从“分散性”履职变为“集中性”组织

一是合并同类项,把职责“打捆”做加法。在实施生态治理中,存在同样的事情过问三遍、同样的会议召开多次、同样的机制重复设置的问题。我市坚持高效、顺畅、务实的原则,建立“生态总长制”,将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及生态环境职能“多管齐下”,调整优化为“一套班子”,组建全覆盖的组织架构,设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生态总长制”办公室,实行“一长统筹、三长衔接、多长合一、上下联动”的办公运行机制,变多部门“单打独斗”为“一家统管”的管理机制,形成共商、共治、共建、共享的组织体系。二是拆分单元格,把区域“分化”做减法。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领域工作中,经常遇到“撞衫”和“碰车”的问题,一位市领导同时兼任多个县区的“某长”,比如履职河长要到宝清县,兼任林长要到饶河县,担负田长要到四方台区,一趟路程只办一件事。全市各级林长797人、河湖长827人、田长553人,其中有交叉重复的525人,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我市针对此类问题,按照“多长合一”的管理布局,将“多长”责任区域进行重新划分,在同一区域既是林长、河湖长、田长,也是生态长,负责分管区域的巡林、巡河、巡田、巡生态工作,建立责任有辖、协调有序、监管有效、保障有力的管理机制,到一个区域走一趟就能把各项责任落实一遍。截至目前,整合责任区323个、缩减重复路线612条。三是交叉树状图,把体系“穿联”做乘法。在执行落实生态管护任务中,存在各谋其政、各行其道、各归其位的问题。比如,每年要召开市级林长及林长办会议2次,田长制领导小组会议1次,河湖长制专项会议7次,生态环境领导小组会议4次,分别部署各领域工作任务,在人员、会议、精力、时间上增添了负担。我市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贯穿始终,由市林业和草原局牵头制定了《双鸭山市生态总长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出台了《双鸭山市生态总长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建立多元统一、相辅相成、无缝衔接的制度体系,把各“战区”联合起来发起“百团大战”。

二、建立“一套机制”,从“物理性”整合变为“化学性”反应

一是突出组织运行的整体性。出台了《双鸭山市“林长制”“河湖长制”“田长制”联动机制工作方案(试行)》,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农田、生态环境治理和管护体系,整合农、林、水、湿地、生态等部门工作职责,形成整体划一的指挥运行机制。建立工作会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推动共创、共商、共建,组织调配各方资源,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构建市级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的生态管护新格局。二是突出治理管护的系统性。有效连接各地方、各部门职能链条,打通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城市和农村的治理环节,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监管,形成了保护更加完善、执行更加顺畅、管理更加高效、监督更加有力的工作格局。生态总长制实施以来,坚持以“林密、景美、河畅、水清、田净、粮丰、天朗、气爽”为目标,全力护绿、扎实治水、坚决保田。做好增绿、守绿、护绿的大文章,护好“一片青山”;常态化、系统化开展河湖“清四乱”整治工作,加强水灾害防御,看好“一河碧水”;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管好“一方净土”。三是突出部门联动的协同性。坚持步调一致、同频共振的工作节奏,一起“向右看”“齐步走”。制定了《双鸭山市生态总长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市发改委负责规划确定重大林田、河湖生态保护项目和布局;市财政局负责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林业、水务、农业、生态环境等政策,协调落实“多长合一”生态管护体系所需资金;市自然资源局负责指导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协调河流、森林、黑土地治理项目用地保障。坚持既能“横向协同”,也能“纵向协作”,把能利用的资源都“捆绑”起来。比如,建立市、县、乡(镇)公安机关三级“警长”作战机制和“生态总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通过联合执法、案件移送、信息共享、集中会商的联动操作,大力提升了生态治理效能。

三、建立“一套系统”,从“机械性”管理变为“功能性”升级

组织机构、机制架构和人员结构的整合,必然需要重塑管理系统。我市对关联性、耦合性的管理要素进行梳理归集,切实节约资源、为基层减负,努力达到1+1+1>3的效果。一是向“点”上聚焦建平台。建立涉河(湖)、林草湿、黑土地管理信息查询共享通道,目前正在推进将原有河、林、田3个系统数据,统一整合纳入全市“一网统管平台”,探索运用无人机巡护、视频监控、调度指挥中心等信息化平台。比如,饶河县新建23套监测点位并与原农林水监测点完成汇聚接入,覆盖率提高至50%,重点河流的主要江段都已经覆盖。初步搭建起多级协同、数据共享的智能化指挥监管体系,基本实现了“多点收集信息、集中统一处理、在线分类交办、按时上报结果”。二是向“线”上延伸建流程。推出一员专管、一巡多查、一体推进“多长”联动新模式。原有各“长”由2177人压减至840人,原有巡河、巡林、巡田叠加事项精简整合17项。比如,饶河县规范巡查流程,各级“多长”按“巡查、上报、交办、整改、销号”五步流程,一般问题立行立改,重大问题“逐级交办、闭环处置”,实现了各项工种、各道工序“流水线”作业。三是向“面”上拓展建网格。坚持“全区域覆盖、全周期监管、全方位统筹”的原则,以村所辖范围为基础,综合河湖、林、田的地理布局等因素划分片区网格,整合巡河员、护林员、巡田员等工作职能,全面负责辖区河湖、农田、森林、草原、湿地等方面日常巡查和综合监管工作,推进生态治理管护提标扩面、提质增效。

(责任编辑:营商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