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抹去“生态伤疤”   建设绿色家园

来源:双鸭山市日报社        发布时间:2025-07-31 08:30  

抹去“生态伤疤”   建设绿色家园

饶河县扎实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每当椴树开花时,漫山遍野的花朵吸引了大量黑蜂采蜜,产出的椴树蜜品质上乘,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还形成了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良好模式。这是饶河县通过实施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工程,在废弃矿区荒地上栽满椴树,并结合作为国家级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蜂产业所带来的喜人景象。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吸引了众多野生动物回归,野兔、野鸡等身影常在矿山周边出没。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带来的积极变化,不仅提升了饶河县的生态颜值,更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生态修复带来的红利。

饶河县内部分矿山由于长期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植被损毁、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问题较为突出。近年来,饶河县将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通过一系列科学规划与有效措施,致力于恢复矿山生态环境,改善区域生态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为了全面、系统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县自然资源部门首先对历史遗留矿山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工作人员深入各个矿区,运用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和实地勘查相结合的方式,精确掌握了矿山的地理位置、开采范围、破坏程度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状况等信息,为后续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提供了坚实依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不同矿山的特点和问题,制定了“一矿一策”的个性化修复方案。方案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的原则,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物措施和生态恢复等多种手段,力求实现矿山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一些地势较为平坦、土壤条件相对较好的矿山,规划通过土地复垦,种植适宜的农作物或经济林,实现土地的再利用;对于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矿山,则优先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消除隐患后再进行生态修复;而对于一些生态敏感度较高的区域,注重采用自然恢复与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植被自然生长,恢复生态平衡。

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合作。县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立了专门的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并邀请专家团队为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智力支持,有效提高了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3790万元,整合县级财政资金2500万元,引入社会资本2500万元,为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保障。作为示范项目工程监管单位多方协调,圆满完成省政府任务指标,并通过财政部和市自然资源局审核,为我省2025年度生态修复申报工作奠定了基础。

经过努力,饶河县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成效初显,截至目前,已完成全部工程量的90%,栽植树木71375株,攀爬植物37942株,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山通过危岩清理、平地整形、坑塘回填、挖方和填方等工程逐渐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地质量逐步提升,一些矿山周边的生态系统开始恢复生机。项目竣工后,将完成治理总面积202.28公顷,其中林地93.55公顷,草地35.06公顷,耕地面积36.56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0.85公顷,特殊用地16.26公顷。

为了巩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成果,饶河县建立了一系列长效机制,巩固生态修复成果。加强了对修复后矿山的监管力度,制定了严格的巡查制度,定期对修复区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同时,建立了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修复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为后续的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饶河县还注重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如今,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在饶河已徐徐展开。未来,饶河县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加大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力度,不断探索创新生态保护和修复模式,努力将饶河县打造成为北方生态保护屏障的示范区域,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双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