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我市民生保障“大礼包”撑起百姓“幸福伞”

来源:双鸭山日报社        发布时间:2025-10-14 08:58  

增进民生福祉   传递民生温度

我市民生保障“大礼包”撑起百姓“幸福伞”

本报讯(首席记者 杨军)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十四五”期间,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锚定民生需求靶向,用发展提升幸福指数,不断筑牢民生保障基石,用心用情用力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绘就成可触可及的幸福实景图。

社会救助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连续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保障水平,城乡特困集中供养、城乡特困分散供养补贴均有大幅提升,社会救助保障对象有69263人。实施“单人保”、低保渐退、就业成本扣减、刚性支出扣减、分类施保等惠民政策举措,推动社会救助体系更加精细化;积极提高孤儿保障金,有效保障了孤儿基本生活,全市66个乡镇(街道)实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全覆盖。实施“福彩圆梦”助学工程,资助困境儿童就学7600人次;加强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享受补贴的残疾保障对象3.5万人。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实现“跨省通办”,符合条件的人员可以在任何乡镇(街道)提出申请,不受户籍地限制,为残疾人群体提供极大便利。

养老服务体系显著增强。构建居家社区养老体系,扎实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按照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架构,打造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8个。开展社区助老餐厅建设,通过“政府投建”“社会整合”“中央厨房+社区食堂”三种方式运营,争取中央福彩和省福彩资金投资建设社区助老餐厅和中央厨房以及助餐点共32个;打造养老机构服务体系,推进医养有机结合,以市级两个公办社会福利院为牵动,为机构内失能老人提供医疗诊治、保健养生、心理健康服务。强化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政策衔接、资源共享和服务融合,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订医养结合协议;发挥智慧养老依托作用,推行“互联网+养老服务”,完善了尖山区、四方台区、宝山区等社区智慧化平台服务功能,依托呼叫信息系统,促进“助办、助洁、助急、助行、助浴、助医”六助上门服务全覆盖,为辖区内数百名老人提供“六助”服务,共计完成服务工单万余次,进一步满足“家门口”养老的服务需求,有力增强了老年群体的幸福感。

社会事务服务管理效能显著提升。婚姻登记提质升级,全面实施婚姻登记“全国通办”,不再受户籍限制。全市8个婚姻登记处均设立了特色颁证大厅,倡导婚事简办新办,组织集体颁证、每年为50余对新人举办集体婚礼。“十四五”期间,我市婚姻登记总量约4万对;殡葬改革成效明显,市殡仪馆打造了2860平方米的节地公益墓区,是全省第一个节地安葬免费的城市,既填补了我市节地生态公益性公墓的空白,更以“零门槛”服务让困难群众、无人认领骨灰有了“归宿”。全市推出了殡葬惠民政策,对城乡居民减免“遗体接运、遗体冷藏、遗体火化和骨灰寄存”四项基本服务费,在此基础上全市各级殡仪馆均增加除四项基本服务之外的免费延伸服务项目,同时下调延伸服务收费项目价格,大幅降低百姓丧葬事务家庭支出,惠民政策可及感增强。

在“十五五”时期,全市民政系统将继续把“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落在实处,不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大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补齐养老服务“三级网络”短板,推进养老行动“三种形态”贯通,促进养老产业“三方协同”发展,提升养老服务“三方质效”融合;完善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关爱服务机制,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保障体系,健全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举措,让辖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攀升。

(责任编辑:双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