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双鸭山日报社 发布时间:2025-11-21 08:32
治国安邦,重在基础;管党治党,重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党组织向基层延伸,把基层的工作做好,这样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在强化顶层设计、提升服务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上下真功夫、深功夫,推动城市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治理成效日益显现,典型经验在中国城市报城市党建周刊刊发。
探索完善服务机制——把握高位谋划主基调
加强治理责任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构建市委“总指挥”、县(区)委“一线指挥部”、乡镇(街道)党(工)委“前线指挥所”、村(社区)“坚强战斗堡垒”的四级联动治理体系。组建由组织部门牵头,社工、政法、民政、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的联络服务机制,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集中力量攻坚破题。
系统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全面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各项工作深度融合,先后出台《关于开展基层党建“三巩固一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五方共议”联动服务机制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10余个,助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升级、全面过硬。
加快高效运行体系建设。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党的建设工作重要内容,纳入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要点和各级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内容,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集中听取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县(区)委工作任务进展情况,坚决把问题摆到面上、挖到根上,构建起一贯到底、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健全多元服务模式——压实联建共建主抓手
建立“五方共议”联动服务机制。在全市102个社区全覆盖建立汇聚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驻区单位和社区警务五方力量的议事机制,将党建工作、司法调解、综治慰问等20余项重点工作纳入协商共议事项。确定“一提二议三办四评”工作流程,成立联动服务小组广泛收集群众关心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社区“两委”会议提出议题,社区党组织召集五方人员开展议事协商,累计商议民情事项4500余次,解决社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8700余件。
推行“六级网格”服务体系。构建以社区为主体、网格党小组为单元、网格长为统领、下沉机关部门党组织为支撑的治理体系,严格落实“三级四长”包联机制,建立“总网格长—网格长—片长—区域长—楼长—单元长”六级“无缝式”全覆盖网格服务体系,同步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红色楼栋长—党员中心户”六级组织架构,重点将民政、就业、社保、安全等人民群众关注事项纳入网格责任区,累计解决群众关切问题1100余件。
探索“七彩志愿服务”退休党员管理模式。发挥退休党员的政治优势和经验优势,打造“七彩志愿服务”党建品牌,全市成立国企退休党员七彩志愿服务队8个,426名国企退休党员认领红色先锋、橙色平安、黄色创业、绿色环保、青色希望、蓝色文明、紫色文艺“七彩公益服务岗”,在义务巡防、技能培训、文明创建等21个领域发挥作用,开展各类公益服务活动380余次,为矿区群众解决问题3100多件。
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唱响群众工作主旋律
健全完善党组织政治体系。整合党建、综治、城管、卫健等各类网格,实现“多网合一、一网统筹”,在全市划分城市网格1366个、专属网格104个,配齐专职网格员队伍1402人。创新推出“一长一员一团队”网格力量配备的管理模式,由社区专职工作者担任网格长,由社区内党员骨干、居民代表、“两代表一委员”、社区志愿者等群体担任网格员,由驻区单位联合组建网格服务团队,共同开展社区管理服务,实现市、县(区)主城区内所有主次街巷、公共场所、商圈市场等全部入网。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制发《关于加强全市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建立健全“3岗12级”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实行考试选拔、公开考核、择优推荐的引进机制,全市共配备社区工作者1523人,平均年龄从48岁下降至40岁,人均薪酬均达到当地最低工资2.5倍以上。建立社区工作者知识技能需求清单,采取“业务能力大讲堂”“配单式”设置培训课程,分类开展社区规章制度、高频业务办理流程等各类课程,全市共有270人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扩大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事业编渠道,采取集中考试的方式,3名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街道事业单位工作。
拓宽“双报到、双服务”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工作机制,制定《关于深化机关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活动的方案》,打造“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组织晒单”的“菜单式”服务模式,完善在职党员服务方式,建立报到登记、服务纪实、双向反馈等工作制度,全市8.6万余名党员直接参与到社区服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和各类宣传品10万余份,提供咨询服务4万余人次,为群众办实事近2.3万件,捐款捐物总价值近200万元。
不断丰富服务资源——健全基层阵地主功能
优化党群阵地体系功能。针对党群服务中心活动面积占比低、服务功能不完善的情况,市县两级累计争取投入资金2500余万元,通过腾退办公场所、合并零散公用空间、争取国有闲置资产等方式,新建、改建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40余个,目前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街道党群服务中心23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60个,分别占比100%、58.3%。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增设“暖心驿站”102个,为新就业群体免费提供饮用水、避暑纳凉、医疗药箱、无线网络等10余项便民服务,累计服务新就业新业态群体2000余人次。
加快党建引领网格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打造8个县级网格协调指挥中心、21个街道网格协调指挥中心、83个社区网格服务站,横向整合法院、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数据信息,纵向打通市、县、乡、村、网格五级信息指挥路径,通过信息化平台对矛盾纠纷进行有序分流、全程跟踪,督促推动线下矛盾纠纷实质化解,目前有效采集全市范围人口数据41.9万条、房屋数据11.9万条,处理各类事件信息13.1万余条,实现基层治理触角从社区延伸至楼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统筹优势资源向基层一线汇集。先后举办社区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员等培训班20余期,培训2.3万余人次,与山东潍坊农村干部教育实践中心、四川省委党校合作,组织部分街道党工委书记、社区干部等70余人开展外埠培训,提升基层干部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健全完善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组织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联建共建,组建街道“大党委”13个、社区“大党委”52个,帮助社区解决井盖破损、居民停车难等民生实事3万余件次,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严格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全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开展理论宣讲316次,现场办公解决问题178件,下访接访366次,围绕城乡社区治理、社区警务工作等基层课题开展调研75次,协调推进解决道路坑洼、供热不达标等好事实事230余件。